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

1949年版海角七號

◎ 蕭渥廷
觀賞《海角七號》時,身為蔡瑞月老師的媳婦,深刻感動且難以自抑的一幕,是魏導在負債累累之下,仍不惜堅持完成的碼頭場景。而我腦海浮現的是,一九四九年,一樣的碼頭,蔡老師哭別遭遣返中國的丈夫雷石榆。
這段苦戀,不是台日苦戀,而是台華苦戀。
一樣的六十多年前,因精通日語而來台擔任長官公署交響樂團編審的雷爸,成了蔡老師向政府申請演出的最佳翻譯;更因文情並茂的短詩,成了眾多追求者中,唯一讓蔡老師心動的男性。
「二二八事件」爆發那年兩人結婚,但也僅僅兩年,時任台大教授的雷爸,可能因筆戰文章得罪當道(具體罪名不詳),遭到收押與「驅逐出境」的命運。
蔡老師顧不得兒子才剛出生,決心跟著去,卻苦於不知船期,只能每天抱著兒子,帶著行李到碼頭探監。偏偏就在兒子發高燒暫託他人,單獨探監的那一天,船竟然就要開了。
雷爸用日語央求:「跟我一起走」,心如刀割的蔡老師,懊惱沒帶著兒子,承諾「我一定帶兒子去找你」。淚別摯愛,揮手直到船身消失天際。
不料,災難接連而來。中國國民黨退到台灣、蔡老師身陷政治黑牢三年。直到一九九○年,終於帶著兒子、媳婦與兩個孫子,實踐了港邊諾言。只是,在中國河北的保定車站再度見面時,兩人都已是身心備受摧殘。當年,總是用充滿深情且熾熱的日語談戀愛的兩人,此時,卻是用北京話平靜而感慨地述說各在兩岸的牢獄歲月,兒子/孫子也用北京話認了父親/祖父。
重逢前,婆婆預想了千百回雷爸該說的「留下來」或「我跟妳走」;還是婆婆自己想說的「跟我回家吧」,卻全說不出口,因雷爸已另有家室。
電影裡一九四五年的碼頭場景,刺眼的「台灣光復」布條,究竟是魏導所稱的遺憾原點(台日之戀)?還是歷史悲劇與苦難的起始(台華之戀)?只能留待更多說故事的電影、音樂、舞蹈與文學來化解吧!(蔡瑞月第三屆舞蹈節敬邀,詳情請上網站http://www.dance.org.tw/modules/news/)(作者為蔡瑞月的媳婦,舞蹈家)

沒有留言: